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曾经称霸亚洲、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的中国女篮,已经12年没有获得过亚洲冠军了。矗立在中国女篮面前的这座大山,是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过的。日本队于7月2日在亚洲杯决赛中以两分优势击败日本队,时隔12年重返亚洲之巅。获得这一荣誉并不容易。此前五届赛事,中国队对阵日本队六场比赛遭遇六场失利。日本队连续五次夺得亚洲杯冠军。要知道,中国队比赛准备并不充分,在比赛过程中还遭遇了伤病危机。之所以能够逆势而上,是教练布置阵型、球员和全军付出了生命。另一方面,韩旭、李梦等效力于美国WNBA的球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们征战世界顶级联赛,最坚韧的防守和最窒息的气氛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。回到亚洲参赛,他们自然能应对自如。因此,在国内联赛水平暂时存在差距的情况下,派遣球员去国外踢球确实是快速提升水平的捷径。
中国女篮重回亚洲巅峰
“海外军团”功劳最大
当人们夸赞中国女篮的声誉时,不得不提的是一支来自民国时期上海的女篮。在没有国家不惜一切代价的投入的情况下,她们靠着一个弱女子的信念,艰难办学,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女子篮球队和女子足球队。女篮在1930年代初期访问日本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,并在抗战爆发前夕飙升。中国人民的愿望。他们的条件很困难。全队只有两个篮球用于训练和比赛。他们在训练时使用较便宜的,而不愿意在比赛时拿出昂贵的。他们在国外比赛时吃的是咸菜和萝卜,每天的营养补充只有一个鸡蛋。他们是。上海两江女子体校篮球队。学校和团队的创始人是民国时期的奇女子卢丽华。
《上海画报》1929年第484期头版报道
两江女子体育学院校长卢丽华女士
卢丽华女士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白河镇(现属上海市)。早年就读于王继禄主办的中国体操学校,后留校任教。她对一些老教育家提出的“强身健体、繁衍中华民族”的主张深表同情。 22岁时(1922年),她每月收入200元,但卢立华节俭,只花掉了3元积蓄。钱大阳创办两江女子师范学校,后更名为“私立两江女子体育学院”。民国时期的办学之难,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形容的。有一次到了发工资的时候,有一位司机的工资还没发,预算却没了。卢丽华去了当铺,当了一条毛线裙子,还清了工资。 1924年,卢丽华与学校教师沉坤南共同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女子足球队。 1922年至1950年,两江女校经历战乱和移民,毕业了20个班1000余名学生,其中许多人成为中国女子体育发展的先驱。
两江女足
中国第一支女子足球队
女子篮球运动最早在中国诞生于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、体育师范学校和爱国女子学校。 1916年江苏省运动会上,爱国女校(今静安区爱国中学前身)首次举办女子篮球比赛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有记录的女篮正式比赛。两江女子体校也在1922年成立不久就组建了篮球队,虽然不是第一支,但却是中国女篮的先驱之一,而且她们是第一支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的球队。
两江女篮出访日本
与神户第一女子高中比赛时的照片
1931年4月,两江女篮受邀前往日本和当时属于日本一部分的朝鲜半岛比赛。他们总共打了13场比赛。对于这次“日韩之旅”,不少报道写道“在日本十场比赛我们赢了九场平局,在韩国三场比赛全部获胜”。就连一些参赛的选手后来在回忆中也说过这样的话。不过,上海《宣言》在那场比赛中派出了特约记者全程跟踪报道。每场比赛都有新闻报道。查资料后发现,日本队10场比赛6胜3负,有一场弃权。虽然这样的成绩看起来不如“九胜一平”的传说那么令人印象深刻。但当时男女篮球的规则是不同的。在国内打的是女规的两江女篮,到了日本要参加很多不习惯的男规比赛。后勤保障很差,所有比赛都是在客场进行。在这种情况下,能获得这样的胜率,已经是很难得了。当时,《申报》记者黄继平曾赋诗抒怀:
漂洋过海去日本旅游
军队传记和胜利消息
很高兴看到拥有许多美好抱负的女性
誓为中华之光荣
两江女篮出访日韩成绩单
据1931年《申报》统计
两江女篮载誉归国
出访日本、韩国的两江女篮队员有:邵金梅(队长)、王兰、石晨、龙竞雄、庄淑玉、向大伟、杜云生、杨仁。他们大多来自湖南,其中一名1908年出生于湖南。22岁的衡山县球员向大伟出生于武术世家,在两江读书后入选篮球队。从两江女子体校毕业后,她回到湖南老家,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,并与学院同事李世康教授结婚。李世康有过一段婚姻。他的前妻去了台湾,留下一男一女。这个女孩后来成为了一名歌手,她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李谷一。
两江女篮合影
后排右三是李谷一的继母向大为
卢丽华的办学之路可谓艰辛。她最早的校舍位于虹口登拓路(今丹徒路),后来迁至法租界的鲁班路(今重庆南路)和康体路(今建国东路),再到上海公共体育场老西门方斜路上。找到对面的房产。北伐期间曾一度迁至马斯南路(今思南路)。上海局势平静后,又转移回方斜路。 1930年,卢丽华在江湾购买了一批房屋和农田,修建了宿舍、教室以及篮球、排球、田径运动场馆。据统计,两江女校自建校以来,已搬迁十余次。抗战结束后,江湾校舍被毁。卢立华继续在重庆办学。抗战胜利后,迁回上海,在南市大吉路创办男女同校的两江中学。一直保留到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为止。
民国时期的卢丽华
20世纪50年代,1900年出生的卢丽华才五十多岁。她从教育行业退休。但她不甘寂寞,和几个同伴在南京西路390号(靠近今天的明天广场)成立了一个手工编织俱乐部,专门从事羊毛衫加工。 1958年,针织社公私合营并入上海第五毛衫厂。 。在20世纪90年代的记忆中,她说:“我不再想上学了,我成了一名工人。”,卢丽华在毛衣厂的工资是45元,她一直工作到退休。 1980年,卢丽华在上海文史博物馆担任馆员,1986年被评为“上海健康老人”。 1990年,卢丽华90岁生日,她的学生们为她庆祝生日,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。 1997年,卢丽华去世,享年97岁。
1990年,卢立华与部分学生一起庆祝生日
图片来自网络
老人晚年留下了大量口述资料,是研究中国体育和中国女子体育的珍贵资料。比如,谈及体育发展,卢立华曾表示:“……政府已经安排了一些事情,我们不用自己操心……以前中国没有体育,所以我们组织运动队,到处比赛,现在都是政府管了,不管你是去区队还是去市队,装备都是国家提供的……以前都是人家的。以前很主动。现在人们很被动。我们不再有能力展现自己的主动性,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。当政府控制得太多时,人们的主动性就没有了。将会被削弱。”
卢立华晚年留下了许多口述回忆。
卢立华曾经办学的地方,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。但如果你真的想找到它,还有另一个地方。虹口区云光新村邯郸路47弄8号是市民健身(保健)中心。这里是两江女子体校游泳馆旧址。原来的游泳池、跳水台等设施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。这里是虹口区的文物保护地,也是周边居民健身的场所。
虹口区云光新村健身中心
两江女校游泳池旧址
剩余校舍及游泳池改建为健身设施
百年尘烟,云淡风轻。回顾自己的一生,卢丽华这样说道:“我这一生没有别的追求,除了体育和女权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hjhjf.com/html/tiyuwenda/5577.html